银行
电子银行整体安全/ 商业银行移动营销系统信息安全及无纸化/ 商业银行柜面无纸化安全/ 商业银行电子回单安全/ 商业银行网银助手安全/ 商业银行批量代发代扣数据安全/ 商业银行在线借贷电子合同安全/ 电子银行风险监控证券
证券行业移动柜台及信息安全保险
保险行业电子投保全流程安全解决方案互联网金融
P2P ( 网贷平台) 安全/ 供应链融资平台安全/ 融资租赁平台安全/ 在线身份认证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整体安全电子商务
电子招标投标安全/ 大宗交易平台数字证书应用安全移动金融
移动支付TSM 平台接入安全/ 金融IC 卡发卡系统/ 金融IC 卡证书多应用安全移动安全
移动平台整体安全/ 移动平台客户端应用安全加固/ 移动平台应用市场渠道监控/ 移动平台数字证书安全应用/ 移动办公安全企业安全基础设施
CA 数字证书认证系统建设资金管理
企业资金管理系统安全基础通用
数字证书应用与建设税务
电子发票安全卫生医疗
医疗行业电子签名全流程安全解决方案证照合一
电子证照及“三证合一”政务办公
政府行政审批系统安全/ 政府电子化采购平台安全/ 移动电子政务安全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智慧钥匙产品检测服务> 认证检测服务
移动金融技术服务认证/ IT产品信息安全认证/ 数据中心检测认证/ 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检测/ 中国银联支付应用软件安全认证/ 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检测产品检测服务> 预测试服务
产品检测服务> 委托测试
金融IC卡检测/ 受理终端检测/ 移动终端应用软件(APP)检测/ 安全加固/ 渠道监控/ 行为监控/ USBKey和OTP检测/ 移动金融安全芯片检测/ 移动金融安全载体(SE)检测/ TEE和TA检测/ 条码技术检测其他服务
金融领域安全IC卡和密码经验示范工程验收测试国密验收测试(国密算法改造验收测试)/ 信息安全资讯与同行业动态通报合规类
非银支付检测/ UPDSS合规评估/ 银联入网测评/ 电子招投标系统检测/ 等保测评/ 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 App安全认证/ 电子社会保障卡服务渠道接入安全评估/ 收单外包服务商安全技术评估评估类
电子银行评估/ 渗透测试/ 移动APP安全检测/ 代码审计/ 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移动客户端)/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咨询类
数据安全治理/ ISO27001咨询/ 个人信息保护咨询&风险评估/ 信息科技风险审计咨询生产系统证书下载
新证书下载平台(生产证书)/ 证书下载支持手册测试系统证书下载
新证书下载平台(测试证书)/ 证书下载支持手册普通证书
普通证书技术支持手册/ 证书常见问题解决办法/ CFCA网站查询证书说明文档/金融IC卡根服务平台相关手册全球服务器证书
全球服务器证书用户手册/ 全球服务器证书技术支持手册/ 服务器证书在线支持工具本站支持IPv6
银行
证券
保险
互联网金融
第三方支付
电子商务
移动金融
移动安全
基础通用
税务
卫生医疗
证照合一
政务办公
智慧城市
产品检测服务> 认证检测服务
产品检测服务> 预测试服务
产品检测服务> 委托测试
其他服务
合规类
评估类
咨询类
普通证书
全球服务器证书
字号:大中小
作者:张漫游 来源:中国经营网
今年9月是第48个全国“质量月”,安全始终是金融领域的核心议题。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移动支付业务达2109.80亿笔,金额563.70万亿元。随着移动支付规模持续扩大,移动金融安全风险愈发凸显。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移动终端数字证书应用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移动金融安全保驾护航。目前各金融机构在紧锣密鼓地正积极推进《规范》的落地实施。
移动终端数字证书是指在移动终端载体上应用数字证书申请、下载、签名等功能的体现,该《规范》旨在为移动终端数字证书的使用出具统一应用标准并提供技术指导,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同时,中金金融认证中心(CFCA)产品专家赵烨昕表示,与传统数字证书相比,移动终端数字证书无须额外设备,可结合生物识别技术,能实现指纹、3D人脸快速身份认证,大幅提升用户体验。
技术破局
智能移动终端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使移动终端成为数字证书载体的新型应用模式逐渐形成。
“传统数字证书依赖蓝牙key、音频key等额外硬件设备,存在携带不便、易丢失等问题,难以满足移动金融业务快速增长的安全需求。”赵烨昕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规范》是鉴于移动证书应用场景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业务类型的复杂性,以及当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和数字证书平台建设方的业务现状,对当下尚属发展阶段但已广泛应用于移动终端的数字证书业务进行统一规范与指导。
赵烨昕介绍称,《规范》首先提出了移动终端数字证书整体应用框架,其次提出了三种不同数字证书应用模式,即文件证书、非对称密钥分散证书和TEE/SE证书,并对其技术标准作出规范。在移动终端搭载应用数字证书可实现目前银行业用户身份的真实性验证,提供必要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手段,防止伪造身份,确保在线开户、信息维护、存款转账等业务的安全性。
CFCA云证通产品和快速安全身份认证产品是基于该《规范》的两个典型实施案例,保证密钥安全性的同时,可便利用户操作,提升用户体验。“以CFCA快速安全身份认证产品为例,该产品是基于FIDO(快速身份在线认证)生物识别技术和电子签名技术,在客户登录、支付、转账场景中通过指纹、3D人脸等方式实现快速认证,应用TEE数字证书模式实现安全认证保护,防止远程调用攻击,保障安全性的同时提升用户体验。”赵烨昕说。
“此外,非对称密钥分散协同签名技术是首次具有相关技术标准作为规范参考。”赵烨昕介绍称,非对称密钥分散协同签名技术,将私钥分量分布在不同的设备中,以避免全部私钥信息的直接存储和使用,各设备的私钥分量进行协同签名运算。为客户随时、随地、安全、便捷地实现电子签名提供可信赖的安全保障。
赵烨昕指出,该《规范》的出台有利于各类银行机构对移动终端数字证书应用进行技术参考,不过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如何在合规与用户体验之间实现平衡,是新规落实过程中需多方共同促进解决的挑战。
标准筑基
金融标准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技术支撑,是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
此次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规范》明确了证书安全存储、密码运算、身份认证、传输加密等关键技术实现方式,并制定了相应的风险控制和安全管理措施。适用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支付机构等金融机构在移动支付、移动银行、移动证券等场景中应用数字证书技术,旨在提升移动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标准化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金融领域现行有效国家标准117项(含外文版10项)、行业标准398项,公开团体标准445项、企业标准8513项。
此次《规范》出台进一步完善了金融科技标准体系。“《规范》在金融科技标准体系中继承并扩展了其他移动终端数字证书相关技术标准,整合移动终端数字证书应用模式,意义重大。”赵烨昕告诉记者,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基于数字证书的移动终端金融安全身份认证规范(JR/T0285—2024)》,其对基于可信执行环境(TEE)和安全单元(SE)的移动终端安全身份认证服务进行了规范。在此基础上,《规范》重点对于移动终端密钥分散证书应用方式做出规范和要求,包括密钥分散证书申请、下载、签名、吊销等证书操作要求,对现有移动终端已广泛应用的数字证书形式统一作出要求并提供技术指导。
责任编辑:汪晨
版权所有 CFCA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37号8层 邮编: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菜市口南大街平原里20-3 邮编:100054
版权所有@CFCA本站支持IPv6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37号8层 邮编: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菜市口南大街平原里20-3 邮编:100054
客服电话:400-880-9888
投诉电话:010-80864105、4106
全国渠道合作伙伴招募电话:010-80864274